一、生态竹的特点优势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各种品种竹子的特点基本相似,为多年生一次性开花植物,属于禾本科植物;在用途上,竹材许多力学和理化性质优于木材。青川县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边缘,白龙江下游,川、甘、陕三省结合部,地处中西部交接地带上,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春迟、夏短、秋凉、冬长。温、水、光在各种地形上变化大,年平均气温13.7℃,〉10℃。年平均降水量1021.7mm,年无霜期243天,空气湿度69%--85%,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较好,适宜于各类竹子的生长。竹子最明显的特点和优势就是生长周期短、产品多元化、投资风险小、市场潜力大。以其优良特性和独特优势,能够把生态环境建设和产业开发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保护森林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加快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有利于建成“绿色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有利于保护民族文化和建成新的生态文化旅游景观。通过培育竹资源发展竹业,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辐射带动若干相关产业,成烟发展山区经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新途径,同时更好地突出生态环境建设。在林业建设中,竹子可谓“长中之短”和“慢中之快”。发展竹产业,“退耕还林”、以竹代木、以短养长、以竹致富,既能协调人与自然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多重关系,又能体现生物多样性特点,为生态青川建设奠定雄厚的基础。
二、技术要求
青川古往今来就有栽种竹子习惯,竹子是世界上生长最快的植物,慢时每昼夜高生长20-30CM,快时每昼夜高生长达150-200CM。毛竹30-40天可长高15-18M,巨龙竹100—120天可长高30-35M。竹子适应性强,分布范围广;易繁殖、歇栽种、易加工利用;投入小、产出大;病虫害少;浙江等省市已研发出四季皆产竹笋的优势竹,竹产品类型多,用途广,市场容量大,投资风险小。近年来竹荪的大力发展,竹菌栽培技术在我县已基本成熟,竹荪生产的基本资源已成为枯竭状态。致使我县忆无竹可伐,竹子栽种技术简单,造林一般采用移栽母竹造林或鞭节育苗造林,但鞭节育苗造林要发展成高产竹林,以坡度平缓背风向阳,光照充足,土层深厚肥沃,疏松透气,排水良好的乌砂土和砂质壤土为好,一般的普通红壤、黄壤都适宜栽培,要求微酸至中性。以选择雨季栽植为最佳。雨季种竹得用当年生新竹为母竹,种后能立即发鞭,次年通常能出笋成竹,效果较好。每亩20株即可,投入劳动力少易管护。我县境内的沙州、凉水、竹园片区乡镇可栽种毛竹、楠竹。其余乡镇可栽植雷竹、香竹、红竹等品种。
三、生态、经济及社会效益分析
竹子成林后,可抗风沙,成片成林后又是一道生态景观,带动我县旅游事业的发展,可与唐家河、白龙湖遥相呼应。可开发竹编工艺、造纸、竹器家具等旅游产品,增加就业。同时竹子根系发达,保水保土能力极强,防洪抗战能力明显,大力发展竹子,可大大减少泥沙下泻,防止水土流失,对保护青川生态环境,调整生物多样性结构,保护下游江河生态环境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生态、社会效益显著。
四、经济效益
每亩产成年竹20000余斤,每斤0.25元,计:5000元。产鲜春笋500斤,每斤6元,计:3000元,冬笋200斤,每年16元,计3200元(也可制成干成品)。每亩成年竹每年可产生经济效益11200余元。按每户农户栽植竹子5亩计算,每户农户每年可增加经营收入56000元。全县36个乡镇6万户村民每年可增加经营收入33.6亿元。可产竹6万吨,加工竹类工艺、家具等制品1万吨,可实现产值3至10个亿,财政增收近亿元。实行退耕还林1万吨,可实现产值3至10个亿,财政增收近亿元。实行退耕还竹,还将促进竹菌产业较快发展,按户均5亩竹林估算,可发展竹菌栽培8千亩,产竹菌600吨,实现竹菌销售收入3.6亿元。
竹子兼容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三大效益显著。竹子一年栽种成活稳定,2-3年精心管护成林可割笋利用,4-5年科学经营产笋产材,每年亩产值一般达1000-3000元,集约经营可达5000元以上,可结连受益100年以上。将为青川地方产业发展,人民致富财政增收作出巨大贡献。(青川马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