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农村由于处在后发阶段,在面源污染治理上往往力不从心,一是畜牧产业多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由于畜禽养殖废水废渣处理成本高,农户小规模养殖多数没有污染处置设施,往往是污染物直接排入环境,积少成多,导致区域生态环境恶化;二是村镇及新村聚居点生活垃圾处理投入没跟上,垃圾填埋场选址困难,而采取垃圾焚烧其供应量又不足;三是生活污水处理成本高,基层无力承担高额的运转电费;四是山区乡村医院、医疗室其医疗废水废渣,由于运输距离远,集中收集处理率低,处理不规范,容易造成环境污染。
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社会问题。为改善山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难的局面,建议:
一、应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环境保护意识为先。应紧紧依托“世界环境日”、“地球日”、“ 全国低碳日”、“节能宣传周”等宣传活动,鼓励民间社团组织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专题论坛、交流和宣教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资源,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形成保护生态、尊重自然的良好风尚,形成人人争做生态文明人,人人创建生态美丽新农村的新氛围。
二、加大污染防治政策的支持力度。整合相关建设资金,建立生态建设专项资金整合使用制度,确保生态建设、污染防治的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比较合理的水平。积极开展专项行动,实施项目支持。结合清洁农村行动、新农村建设、净土工程、饮水安全工程等项目,加快推进集镇及农村聚居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善城乡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积极创新运行机制(政府补一点,受益人出一点,政策支持一点),推行集镇垃圾分类回收,推动废弃物循环利用。
三、进一步完善山区环境保护相关规划。修订环境保护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区和产业规划,划定生态红线、控制绿线,按照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未来发展潜力,实行差异化的严格管控。
四、进一步完善畜牧等农产业规划。养殖业的规划,必须与土地的污染消纳能力、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农业园区建设应参照工业园区一样将污染防治设施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产运行。
五、积极调整畜牧产业内部结构。山区现代畜牧业发展要改变长期以来“一猪独大”的局面,大力发展禽业、肉牛、肉羊养殖,打造具有丘陵山区特色的现代畜牧业体系,形成一猪二禽三牛羊的发展格局。结合秸秆禁烧区划定,通过扩大草食畜牧产业规模,提高秸秆生物转化利用比重,有效防范秸秆焚烧对大气的污染。
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完善产业链条。特别是加大优质饲料企业、肉类深加工企业以及畜禽粪便处理企业的安家落户,在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污染物的利用转化效率,缓解环境压力。
七、加大科技研发与应用力度。探索规模养殖场(小区)沼气发电技术。继续推广并不断更新测土配方施肥,推行污染土壤修复和综合治理试点示范,鼓励农户少用化肥。大力实施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和药物残留。
八、完善污染防治的联动机制。环保、农业、畜牧、食药、质监应联合行动,加大对畜禽饲料配方添加剂监管力度,强化农业投入品管控。加强对饮用水源地和其他敏感区域污染防治监管。规范医疗废物处置方式,防止次生污染发生。
(九三学社昭化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