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妇女童是我国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较大群体,据调查,目前,全县共有妇女37.77万,其中留守妇女12.35万,他们的生存发展状况是需要高度关注的社会问题。且多为中年妇女,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多为初中和小学毕业,家庭收入主要靠丈夫外出打工。其中,留守妇女需要赡养老人的占留守妇女总数的75%,婆媳关系好的占56%,从事农业生产和养殖业的占93%,从事加工业、营销业和其它行业的占7%。留守妇女在生产生活、发展经济、维系家庭、养育子女、赡养老人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形成了“单亲化”、“女耕男工”、“体制性寡妇”的模式,劳动强度大、精神负担重、缺乏安全感,她们既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却又身心疲惫。在养老和子女教育等方面出现了新问题,将会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带来一定影响。
一、农村“留守妇女”留守的原因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农村大多数妇女留守的主要原因是需要照顾家庭、抚育孩子、照料农业生产。具体而言,30岁以下妇女留守的主要原因是生育、照顾孩子;31—40岁妇女留守的主要原因是要照顾日益年迈的父母和抚育正在成长的孩子;40岁以上妇女留守的主要原因是丧失了外出务工的年龄及技能优势。
二、农村“留守妇女”面临的主要问题
调查发现,“留守妇女”坚毅刚强,吃苦耐劳,但她们身上所承受的压力也是有目共睹的。大多数的“留守妇女”虽然承担了家庭的重担,但对生活抱有乐观态度,对未来生活充满了美好的向往,她们是快乐地累着。同时我们还发现,她们在生存与发展、权益保护等方面遇到了一些问题。初步分析,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劳动强度高,身体健康受损
“留守妇女”既要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又要料理家庭事务,照顾孩子上学,有的还要照顾年迈的老人,劳动强度很大,严重损害身体健康。在走访调查的过程中,反映劳动负担重、身体不太好的占50%左右。由于家中缺少劳动力,所有的粗活、重活、忙活几乎都压在了“留守妇女”肩上。有的妇女农忙季节一个人不分白天黑夜,经常是一天只吃两顿饭,有时累极了,连饭也吃不下,在地头上倒头就睡。一名妇女流产的时候,丈夫也没有回来,是邻居帮忙照顾了她三天,自己觉得不好意思了,挣扎着给孩子冼衣做饭,从此落下了手脚疼的病。
2、夫妻感情缺失,家庭出现危机
因丈夫长年外出打工,“留守妇女”中一些人遭遇了婚姻“红灯”。这些遭遇婚姻危机的妇女面临着相似的状况:一是夫妻间缺乏联系和日常的交流;二是“留守妇女”不知丈夫的打工收入;三是“留守妇女”为了让丈夫外出打工挣钱养家,自己忙于田间劳作、养老、教子,精神空虚;四是丈夫不再承担“养家”义务;五是丈夫有外遇。近年来,“打工婚姻”离婚案呈不断上升趋势。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有一些长期分居的留守妇女,由于文化程度很低,自我控制力不强,易受不良现象和不法分子的诱惑,出现婚外情和婚外性行为,有的出现家庭破裂。
3、精神负担重,缺乏安全感
调查显示,由于丈夫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妇女”们忍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负担。调查发现,80%的“留守妇女”觉得丈夫的忠诚成了她们最大的心理负担—她们害怕城里是个花花世界,担心丈夫在外干活经不起诱惑,抛妻弃子,因此成天提心吊胆;53%的妇女担心外面的世界太复杂,丈夫在外面受人欺负。由于男人不在家,白天不敢和村里的男人多说话,怕遭人闲话;晚上又害怕歹徒入室行凶抢劫。
4、能力精力不及,没有善待老人的现象呈现上升趋势,子女教育出现偏颇
调查显示,大部分的“留守妇女”由于承受着农业生产、家务劳动双重负担,她们要比当地非留守妇女付出的艰辛更多。没时间、没精力,加之总体素质不高,使她们未能较好的善待老人,对孩子的教育、监护力不从心,特别是学龄前儿童,无人看管。在农村,留守妇女要进行生产劳动,幼小孩子要么锁在家里,要么随母亲到生产劳动场所,而无法对其进行很好的教育、监管。有的妇女文化偏低,对子女教育力不从心,往往是物质上的满足大于知识的教育,出现了“重养轻教”现象。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妇女表现出对子女教育的担忧:63%的妇女担心自己精力或文化有限,影响孩子的学习提高;37%的妇女担心丈夫与子女缺乏交流,致使儿女形成“恋母情结”或“亲情饥渴”,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正常性格的形成。
三、解决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建议
1、建立留守妇女健康家园。政府定期组织留守妇女进行健康体检,举办各类健康知识讲座,推进农村妇幼保健事业发展,逐步将妇幼保健中心由城市拓展到农村,搞好农村妇幼保健知识宣传和普及,为她们提供更多的健康保健服务,保障她们的身体健康。
2、健全对留守妇女的社会求助制度。(1)农村特困救济、农村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适当照顾留守妇女;(2)各级采取措施开展一帮一的结对帮扶活动形成合力,营造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关爱留守妇女的社会氛围;(3)把一些致富的各种扶贫项目向留守妇女适当倾斜,给予政策优惠,使留守妇女获得关怀,减轻其劳动强度,增加家庭收入;(4)探索兴办高规格的农村幼儿园,让学龄前儿童受到良好的教育,孩子得到托管,也让留守妇女的劳动强度得到一点缓解。
3、兴建留守妇女培训阵地。(1)为提高广大留守妇女的科技素质,建立留守妇女活动培训中心,保证留守妇女培训有阵地,为她们送知识、送技能、送健康。(2)组建留守妇女互助小组,搭建“留守妇女”互助平台,使她们能互相倾诉、交流、互助,使她们用积极的心态共同面对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4、为留守妇女添加提供文化娱乐平台。通过文化活动,让她们走进集体促进她们的沟通与交流,共同发展建立相互支撑的人际关系网络,挖掘自身潜力,增强自信心,提高互助能力。通过组织她们参加文化娱乐活动,以活动感染人,以活动凝聚人,以活动教育人。减少她们因空虚而从事赌博、迷信活动,使她们对生活持乐观态度,对未来充满美好向往,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5、为留守妇女提供心理帮助。农村妇女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自身,也关系到子女、家庭甚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如果不及早干预,极易产生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带来一定的影响。留守妇女存在着有苦无处诉、心理素质脆弱的现象,如果这些妇女能把自己心中的苦楚向人倾诉,有人对她们的心理进行疏导,或许内心会释然一些。针对留守妇女心理知晓率低,心理认知度低的现象,可通过先对辅导人员进行培训,通过他们对留守妇女进行宣传培训,可利用农闲和晚上开展生动形象、寓教于乐的心理卫生健康知识培训,或通过设立心理咨询服务站点,设立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使广大妇女能够更加坦然地面对心理问题,像追求躯体健康一样去追求心理健康。
6、加强宣传、培训,促进留守妇女的学习。通过橱窗、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宣传渠道深入进行宣传,形成党委政府领导,各有关部门充力配合,更多地解决留守妇女的问题。通过农业、科技、教育、司法等部门举办各类知识、技术、技能、法律等培训,提高留守妇女的能力,促进其自身发展,增加其受益比例,提高她们科技致富能力和科学教育子女水平,克服心理依赖,增强应对各种困难的能力。留守妇女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应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争取自尊、自重、自强、自立。通过学习,相互沟通、讨论、切磋,帮助留守妇女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7、发挥妇联组织的帮扶、补充作用。(1)引导教育作用。加强对妇女的素质教育,使留守妇女逐步树立“四自”精神,让留守妇女充分认识到妇女参加社会劳动是妇女彻底解放的前提条件,使她们焕发自身活力,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敢于走出家门,敢于闯市场,敢于为人先。(2)反映呼吁作用。妇联组织要加强调研,反映妇女的疾苦,反映妇女的呼声,建立相应的档案机制,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设,促进有关政策、制度的制定、落实。(3)监督和维权作用。以普法推进维权,以维权提升素质,以素质促进和谐。建立妇女维权网络,与有关部门联合推动建立法律机构,认真处理好留守妇女的来信来访,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4)协调有关部门,为留守妇女举办各种类型的技术培训班、种养殖业培训班、法律法规培训班、心理辅导培训班等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促进留守妇女学科学、学文化、促发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苍溪委员会 吴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