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九三学社组织的人打交道,始于1999年3月,那时我作为统战部一名工作人员负责九广合作日常事务,经常与来我区进行对口技术帮扶的重庆九三学社专家打交道,他们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数树杈断树龄
1999年4月,我陪同九三学社重庆市委秘书长朱晓蓉带领的果树专家组下乡考察水果生产的发展,在红岩镇玉皇村一片奈李园前,专家们停下脚步,详细查看了奈李的长势和挂果情况后,询问镇村干部果园建设时间时,镇村干部口径不一,有的说是1995年底,有的说是1996年底。这时果树专家陶轶凡走近一棵粗状李树,从主干上数起树杈层数后,又走向一棵细小的李树数起来,然后肯定地说:这棵大树是1995年栽的,小树是1997年补栽的,在场的人面面相觑,心想你又没有来过,又没有人向你提起,你是怎么知道的,看到大家这种神情,老专家淡淡地说,隔行如隔山,只是不懂方法而已,判断树龄是有方法的,任何树都是一年一次发芽两次抽梢,秋稍只是在老梢基础上长长罢了,要判断树龄,只要从下往上数层数就可断定。在场的人恍然大悟,以后每到一个地方我都特别留意,利用此办法试验,然后与果农核对,屡试不爽。
果子搬家
“果子搬家”又叫幼果寄养嫁接技术,最开始听专家说如果果树上挂果不均匀,有的枝条多,有的枝条少,或者有的树上果子稠密,有的树上根本没有,可以通过技术措施,使没有挂果的树上有果,挂果少的枝条果子增加时,简直不可思议。与老果农和果树技术员摆谈,都说是天方夜潭。2002年五一前夕,省林科院果树研究员邓家林老师受九三学社专家陶轶凡邀请来到红岩镇坪林梨园,当地群众听说来了一个大专家要在这里搞果子搬家,蜂拥而来看热闹,当地政府也组织了几个土专家跟班观摩。只见邓老师从一棵挂果较多的枝条上选择一个饱满的果子用刀从果柄与树枝连接处连皮割下,然后拿到另一棵树上选择一棵粗状的树枝,用刀小心奕奕地把树皮的表层划开植入后用透明胶绑扎,嫁接几颗后又教几位土专家要领,指导他们进行嫁接。对于成功与否,我十分担心,随后经常与该地果农电话联系,询问生长情况。7月中旬,我又一次来到坪林梨园,看到嫁接果与原生果大小差不多,吃起来味道也差不多,原认为此技术是天方夜潭,无不对专家佩服得五体投地。
踮起脚脚上山非洲人
2001年8月,果树专家陶轶凡在家洗澡时,地滑摔到后股骨折断。2002年3月初右腿上着钢板,走路还偏偏跛跛的陶老师,放心不下他费尽心思的示范园,不听家人和朋友劝阴,毅然来到元坝,那时,示范园周围的人,每天都会看到一个戴着草帽的 老汉拄着棍一偏一跛地在山路上艰难行走,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他不仅是技术人员,更是一位老农,经常与当地社员一道施肥、浇水、修枝剪形,防病治虫,其他人劝他休息,他总是说适量的 体力劳动还可以锻炼身体,对病腿的恢复有好处。时间长了日光照射,原本肤白皮细的老人,变成了黑人。熟认的人跟他开起了玩笑,陶老师你工资那么高,重庆条件那么好,你不在家治病养老,干吗踮起脚脚在这儿当非洲人。陶老师都正色道:我不是傻子,谁不想在舒适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我是怕果园指导不及时,管理不到位,会损害老百姓的利益,毁了九三学社荣誉,不利多党合作。
陶老师的笔记本
陶轶凡老师是原省农科院果树研究员,重庆直辖后,单位成建制划到重庆,作为一名老专家,对果树管理应该是轻车熟路。他为了更好地指导果树管理,在元坝他每天都详细地记录工作日志,工作日志中不仅详细地记录了施肥的时间、剂量,病害的程度,采取的措施,而且还详细地记录了各种物象,如桃树何时开花,李树何时萌芽、梨树何时挂果,风力大小,气温高低等,翻看他的笔记,不仅了解其工作的点点滴滴,更能体味着一个老科技工作者,九三学社成员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爱岗敬业的工作作风。他的工作日志,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技术资料,观看笔记本让人油然而生敬意。
博学多才,技术精湛,科学严谨,吃苦耐劳,这就是我眼中的九三人。